【台北馬拉松2017】不進則退

2016年回鄉參加改了路線的台北馬拉松,這是我第一次在台北跑全馬,也是數年來第一場台灣馬。那一天,我感受到台北馬拉松的進步。當時我寫下的文章是這麼說的:「至少是個進步的開始,期待明年後年大後年,跑團相呼應、跑友帶朋友,一步步為台北馬塑造新文化」。

事隔一年,我再次回到台北參加台北馬拉松。原先的動機倒也不是想觀察台北馬是否有持續進化,只是正好有日本友人想跑台北馬,而我也正好要去中央大學演講,所以就安排了這趟三天兩夜的台北馬快閃行程。

但我必需跟兩位日本友人說聲抱歉,台北馬拉松不應該只是這樣的。

起跑前,全馬和半馬的人流混雜在一起,光是進入自己的起跑區間就得拿出擠進東京滿員電車的推擠功力。

起跑後的第一個左轉,大量跑者跑上人行道,日本友人ㄟ了一聲,可以這樣跑嗎?

來到仁愛路,這種時間本來就不能期待會有多少市民早起上街來加油,但從仁愛路到中華路到中山北路,加油的市民及團體都明顯比去年少了,難道去年只是因改路線而激發的一時熱度?

跑在中正紀念堂旁的慢車道,兩側停滿了遊覽車,好吧,這是台灣特色。

河濱公園內的折返點,依舊是用發信物的方式來認證跑者是否有確實折返。沒看過這種方式的日本友人本來還跟發信物的志工說不用了。

賽事後半有大量的裁判像是在抓賊一樣地確認是否每位跑者都有號碼布,儘管裁判們的態度都很好,需要防賊這件事本身就令人感到遺憾。

還是對需要穿越仁愛路的市民感到抱歉,沒有天橋沒有地下道,也沒有像日本城市馬那樣(參考: 京都馬拉松的跳島式穿越法)的巧思。「馬拉松很好喔,一年就這一天,忍耐一下下喔」,不是這樣搞吧~

管他,就跑我的?

跑者不是跑在台北的另一個平行世界中,既然是跑在台北市內,一定會跟台北市民產生互動,雙方的理解和交流也是必需的,不能彼此假裝對方不存在。

台北馬拉松若要持續進步,跑者要管市民,市民也要管跑者,這樣才會是場市民馬拉松。

有人說,至少獎牌設計比去年進步了。

嗯,至少,至少有個台北馬可以跑。就別要求太多了?

One comment

  1. “台北馬拉松若要持續進步,跑者要管市民,市民也要管跑者,這樣才會是場市民馬拉松。” 這句話說得真棒

    Like

Leave a comment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